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掩護友軍 成功突圍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王克宗先生,民國三十五年從軍,曾參與戡亂作戰,七十年退伍後轉任公職,至八十一年退休。
 
民國三十六年九月起,共軍經常在洛陽周邊出沒,十月九日夜,共軍開始攻擊洛陽西關周公廟據點,露出覬覦洛陽的警訊。
當年十二月一日起,二○六師奉命防衛洛陽地區,維護鐵公路暢通。原任師長蕭勁少將榮調,由邱行湘少將接任師長,當時我擔任第五連第三排第七班上士班長。
師於洛陽城外選定要點,依地形特性,配置兵力,構成第一道防線。師主力運用洛陽城牆和護城河,構築主防禦陣地。第一團為預備隊,在洛陽中學和西北城角地區(含城內、外),構築兩處相互支援的核心陣地,策訂、演練逆襲及城市作戰計畫;師砲兵行一般支援;師指揮所,位於洛陽中學。
三十七年三月八日夜,共軍試探性攻擊洛陽東關「九龍台」,拂曉前即撤退;九、十日夜,再對我城外各據點行擾亂性攻擊,判斷為偵查我兵力和火力部署。新安、伊川及黑石關等地區,皆有共軍集結。
師於九日上午,命令各部隊進入防禦陣地,繼續加強戰備。師直屬部隊及第一團第三營,防守洛陽中學陣地。第一團(欠第三營)防守西北城角陣地。
十一日,第一團第二營第四連,在洛陽西車站構工,至下午二時許,突遭共軍包圍,緊急向營長李萬貴少校求援,營長即命第五連連長解顯中上尉,儘速向西車站附近之敵攻擊,掩護第四連撤回。
解連長集合全連官兵,以堅定語氣下達命令:「立即出擊,解救第四連。」全連依次由城牆角既有隧道出城,在乾涸的護城河遠岸展開。連長於現地下達攻擊命令。目標在正前方約七百公尺火車站及右側小高地,由右至左按一、二、三排順序展開,以「兩翼包圍、正面牽制」,向目標攻擊,六○迫擊砲排即在此地佔領陣地,以火力支援;連長率領第三排前進,見紅色信號彈,立即發起攻擊。第三排攻到車站候車室,連長指示:「三班併列,出站房右轉,沿鐵路向東攻擊。」連長話聲甫落,我們三個班長領頭,全排蜂擁衝出。
此時共軍四十餘人,以兩路縱隊,沿鐵軌兩側緩慢向西前進,先頭距我們約六十公尺,看到我們忽然出現,驚慌失措,回頭就跑,我前方三支衝鋒槍、三挺輕機槍,立即掃射。一瞬間,共軍二十多人死傷,另十多人連滾帶爬向鐵路兩側低窪處逃竄。
第三排繼續攻到一堵矮牆西側,共軍五十餘人據牆頑抗。第一排自右翼實施包圍,共軍見狀況不利,即向北奔逃,來不及逃走者,均棄槍跪地舉手投降。
第四連終於在本連掩護下,迅速撤回,並由第二排掩護,全連逐次撤回城內。此次出擊約兩個半小時,俘擄共軍二十餘人,步機槍三十餘枝。但第九班上兵曹麟軒不幸陣亡,另王甫之等八人負傷,送野戰醫院急救,本連圓滿達成任務。
終昏後,共軍對城外各據點,全面發動攻擊,槍聲、砲聲驚天動地,我軍沉著應戰,師砲兵全力支援作戰。
夜晚十時許,天候驟變,西北風呼嘯,挾著陣陣豪雨,穿著棉大衣猶難禦寒。但我軍有堅固碉堡,單兵有掩體,既能避風,又能發揚火力;而共軍部隊暴露在狂風暴雨中,成了落湯雞,尤其棉衣濕透,負擔沉重,行動緩慢,且有失溫之虞。
約至翌日零時後,槍砲聲由稀疏趨於沉寂,判斷共軍已撤離。官兵英勇作戰,加上老天助我,贏得此次勝利。
(點閱次數:896)